什么样的诗才够“清明”
中国是盛产诗歌的国度,尤其是清明、中秋、春节传统节日,是诗人们创作的高峰。上下五千年,与清明节相关的“清明诗”数不胜数。可究竟什么样的诗才真正配得上“清明”二字?
01 有多少愁绪才够“清明”
国人往往自带节日基因,只要时光快接近某个节日,由这个节日带来的特有情绪就不由自主地在心头滋生,这不,清明节来临之际,各种愁绪也开始蔓延起来。“帝里重清明,人心自愁思。”唐代孟浩然在《清明即事》说,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快到了,心里自然起了忧愁和思念。
有诗人因为忧思过度,一到清明节就感到“冷”,由此连带嫌弃上了春天,盼望春天赶快过去。“一郡官闲唯副使,一年冷节是清明。”“春来春去何时尽,闲恨闲愁触处生。”(宋代王禹偁《清明日独酌》)。
大诗人可能觉得清明写诗仅仅只写愁绪太小儿科了,场景必须湿透,气氛必须做足,于是有了唐代杜牧脍炙人口的诗句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此诗由于画面感够强,情绪到位而流传千古。
02 不负春光,不负清明
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其实,清明节最初并不是一个伤感的节日,它是一年中最美时光的代称。后来融合了寒食节祭扫坟墓和上巳节踏青的习俗,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。于是,宋代诗人程颢眼里的清明节是 “芳原绿野恣行事,春入遥山碧四围。”“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”想要表达的是“不负春光,才不负清明”,同样意境能与此诗比拼的貌似只有明代王磐的词:“问西楼禁烟何处好?绿野晴天道。马穿杨柳嘶,人倚秋千笑,探莺花总教春醉倒。” (《清江引·清明日出游》)
03 有一种清明“诗”令人热血沸腾
1937年4月5日清明节,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,为唤起四万万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,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,共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,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陵。毛泽东撰写的《祭黄帝陵文》,被称之抗日《出师表》,正文采用四言古体,共56句,82年后的今天,我们读它依然感到提神振气:“赫赫始祖,吾华肇造,胄衍祀绵,岳峨河浩。聪明睿智,光被遐荒,建此伟业,雄立东方。”“还我河山,卫我国权,此物此志,永矢勿谖。经武整军,昭告列祖,实鉴临之,皇天后土。”
04 追终慎远,过一个诗意的清明
无论是忧伤、欢乐还是热血,这都是历史长河中清明诗词的几种表情。其实,清明节最本质的精神内核:追终慎远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,无需真正辨明这一精神内核,只需以祭祖的整套标准动作缅怀先贤——这就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,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。
我们也无需去刻意写诗,但我们可以把这个节过得有点诗意:带上爱人和儿女,捎上美酒和美食。选择烟雨蒙蒙的早晨,驱车离开喧嚣的都市。穿过开遍油菜花的田野,走向郁郁葱葱的山间……
完
有奖话题
清明节互动对诗赢国宝李渡惊喜大礼:国宝小司令出上句:春酿清明祭祖令和酒,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参与对诗,对出你认为最搭配的下句,我们将从中抽出5位对的最好的国粉各送出“李渡52°·大师珍酿500ml”一瓶。